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文史纵横
“奇人”范啸风
发布时间:2011-07-15 来源: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: 次字体:【

 裘士雄 


  知堂老人在1964年第2期香港《文艺世纪》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〈越谚〉的著者范啸风》的文章,一开头就说“近百年来我们故乡出了不少奇人。”他列举两个奇人,一个是创造陶公床、陶公柜的陶在宽,另一个是著《越谚》而闻名两浙的语言学家范寅(啸风)(有关范寅与《越谚》另纸著文)。


范寅(1827-1897),名广济,字仰川,榜名寅,又字虎臣,号(啸)风,别署扁舟子。浙江会稽(今绍兴)皇甫庄人。


周作人说“范先生盖甚有新思想,而困于时地,不能充分发展,世人亦莫之知”。范寅系一介书生、文人,也是一个敢想、敢做的发明者。周作人有幸翻阅过范寅的日记,说清光绪丁丑年(1877)的日记就载有他造轮船的事:营务外“朱(懋勋)方伯保举范某能造轮船,中丞嘱起稿云云。”由此可见,年过半百的范寅还在热衷于造轮船,感动了朱懋勋辈官吏,他们又向上峰“保举”,并得到梅姓中丞的首肯和支持。1963年9月7日,周作人还撰文回忆道:“那所谓轮船我在甲午以前到过皇甫庄,也亲自见到,可见并不是什么假话。但是,我在范氏后门河岸上去看的乃是一只‘沙飞’式的船,一切悉加三道船的装修法,只是后面火舱原有两个窟窿是装轮子用的”。范寅的设计理念来自天旱时农民踏水车灌溉农田,“用几个人像踏水车似的来踏那轮子”,而不是靠烧煤烧油产生的机械动力行船。有一年端午节,皇甫庄村民循俗在贺家池赛龙舟,范寅“兴趣勃勃地亲自开着自制的机船去参赛。但因速度不快,又费劳力”而败下阵来。所以,当周作人看到那条“轮船”时,窟窿“已经用板堵起来了,仍旧在舱面上用橹来摇”。笔者以为,范啸风改造轮船的计划虽然以失败而告终,但是他的创新精神是可圈可点的。


范寅兴趣广泛,还涉猎天文地理。据范氏口碑,他曾与其兄范仰云在自家的旗杆台门里构建天文台,到了夜晚,兄弟俩仰望星空,仔细观察行星的方位、名称等,并认真地及时作了记录。范寅所著的《越谚》有5篇“附论”。其中之一曰:《论涨沙》,是他“详考而为古今山海一论”。范寅自“咸丰元年辛亥二月”(1851年3月)开始,经常坐船到萧山西兴,再渡钱塘江到杭州或外地工作。他看到淤泥(沙)“月涨年高”,“三十年间,已由芦、茅、棉而稔瓜豆。其涨沙之地,上接闻堰,下至海宁对岸。昔年十里江面,今惟中流一泾矣。”“山阴、会稽、萧山三县之北境,东至偁山,西迄龛山,北临大海。三十年间亦涨沙数十里。”对于这广袤的“天造地设之旷土”,因“此间民灶杂居,各相争讼”,即盐民“刮淋煎盐”,农民“筑垢开垦”种植,双方屡有冲突。范寅经过实地考察调查,根据“山、会、萧三县,田亩不及山林川泽什之五,况去庐舍、坟墓参之一,岁稔仅敷半载之粮”的实际情况,认为“食米亟于食盐,冻馁之图防,救民胜于救灶。”“咸地可以蓄淡,淡地不能复咸,与其谷荒,不若盐荒,盐荒食淡,无害于命,谷荒则民命国脉攸关”,提请地方当局妥善处理两者关系。


在《论潮汐》一文中,范寅较多地从地理地形的角度来论述钱江潮的成因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还有一篇题为《论古今山海变易》的论文,其实是主要论述绍兴北部山海变迁情形,提出不能用程朱理学来解释自然现象,而“实考之古而证诸文献”才是做学问的正确方法。事实证明,范寅在一百余年前发表这样精辟的见解确属不易,该文章的结束语是“不出百年,三江应宿闸又将北徙而他建矣”,历史事实不是已应验了他的结论了么?!


范寅一生勤于笔耕,著述诗文甚多,但多已亡佚。存世的有《戊寅冬至前夕泊吴江吟竹枝词八首》(不全),云:


幸见中兴十数年,厘金饶富本多钱。


悬衙未复占民舍,皋陋如钻窦穴然。(右县衙)


低檐小屋住城隅,横竖量来径丈余。


门外署条红且富,大书某日定收租。(右民房)


三椽两进傍街衢,出入檐牙俯首拘。


六尺方间三尺柜,此中株守有侏儒。(右廛)


范寅也是一个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人。往昔,皇甫庄的祠堂、庙宇等公共场所里的匾额、楹联、碑记之类大多出于范寅之于。周作人亲眼看到过他写的《皇甫庄陈山庙社供田记》石碑,记载庄名的由来等史事。范寅还是一个书法家,他“融化颜柳,真草皆臻神妙。四方求书者,以获尺幅若至宝。与同学赵之谦声价并重于时。”(《绍兴县志资料》第一辑)著名的绍兴禹庙就有一副他撰、书并跋的楹联,为世人所称道。

关闭窗口】 【返回顶部】 【打印文章
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
技术支持: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